治理学区房,不能掩耳盗铃
治理炒房一直是大难题,毕竟来钱快,利益大。
这几年“房住不炒”成了红线,明摆着违背的也一个个被算账了。
所以呢,学乖了,学会套路了。
反正中国这么大,只要包装好点、藏得深点,有的是人帮忙遮掩,只要别太倒霉撞到枪口上,上面也看不到。
所以,就出了很多魔幻的事。
比如说,一些房产中介APP,把“学区房”三个字全删掉了,家长想买学区房,更挠头了,还得加钱。
加钱少了,人家中介还未必愿意告诉。
中介和平台是赚的盆满钵满,信息不透明了,学区房反而涨的更厉害了,还有些家长被坑惨了,耽误了孩子的上学。
反正上面检查的时候,app上一个“学区房”都没有,有的房子就是有人愿意买,那就跟他们没关系了。
这是低端的,跟高端玩法差得远了。
比如异地办分校,从教育优势资源上下手。
比如打着名牌中学、提升教育水平的名义到处开分校,兴建“学谷小镇”,动不动就占地上万亩,已经在全国布局了。小镇曾考察过一处寄宿制中学,据说投资上百亿。
干教育确实费钱。只是这笔钱里多少用来办教育,多少用来搞“配套居住”?又有多少用来真正引进师资,提高教育质量?
不单单中学,还有一些大学,比如某大学已经多次跟某省沟通想搞分校,但是希望给点支持,等等。
这就是为什么,政治局会专门强调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。
还是因为有些人玩的太花了,太会钻漏洞了,甚至已经开始威胁整个“房住不炒”的红线。
毕竟,教育是所有人关心的话题。在教育的名义下,很多事似乎都可以去做、可以被原谅。
利用的就是焦虑时代,家长们为了下一代不惜一切的心理。
这都要利用,实在可耻。
“学区房”关键不在“房”而在于“学区”。
围绕学区产生了太多的利益、太多的不可碰触。
尤其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地方,甚至有正司局级实职干部因为得罪了名牌中学校长,下场很是不好。
这背后,关键还是教育的不平等。
过去近十年,各种改革已经做了很多,接下来全是深水区、敏感区,但不能不去做,不能视而不见。不能让教育成为一些事的遮羞布,成为用来赚钱、交换资源的工具。
拿国家资源来牟利和交易,这是绝不被允许的。
在煤炭领域这么做的,内蒙倒查了二十年,大群官员落马。教育界,尤其是吃这碗饭的地头蛇们,殷鉴。
而在大动作之前,三令五申、巡视整改都会预热起来。不仅要加强公办教育,还要动一动、敲一敲思想和灵魂。
掩耳盗铃要不得。
实在不行,就只能“一竿子插到底”了。勿谓言之不预也。
而插到底之前,民间怒意的累积是必须的,之后一些新闻的相继爆发,也是可以预见的了。
其他文章推荐